始皇帝_第160章韩非的毒计(求订阅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60章韩非的毒计(求订阅) (第1/1页)

book chapter list

      第161章韩非的毒计      混沌本无形,可某些人却是为混沌凿开七窍,于是混沌死了。      开凿郑国渠,也好似为秦国开七窍。      短期内,能带来巨大的好处,可长期而言,却是坏处很大。      后世以为,开凿郑国渠后,秦国才变得富强起来,关中才变为府之国。      其实,这是错误的。      在郑国渠开凿前,关中就是府之国,在围绕径河,渭河区域,多数为农耕发达地区,农业颇为繁荣。西周定都在关中,就是看重关中的肥沃;秦国更是依托关中的富饶,直接成为巨头级存在,威压六国。      未开凿前,关中渭南地区多数以农耕为主,渭北为牧业区,关中呈现着牧业与农业的二元制结构。      郑国渠开凿后,改变渭北的生态环境,让渭北的牧业区变为农耕区。      增加关中的耕地范围,从短期来看好处很大,可从长远来看却是害处很大。      后世,有退耕还林,退耕还草,退耕还湖等活动,就是为了保护环境。      后世,修建三北防护林,也是为了保护环境。      北大荒进行大量退耕,也是为了保护环境。      若是不保护环境,会出现各种水旱灾害加剧,土地盐碱化,土地沙漠化,春风沙大等等问题。      在很多草原地区若是引导沟渠,加以灌溉,也能变为肥沃之地,也能增加粮食产量,可国家是禁止的。直接把这些草原地区的耕地,耗水大,效益差,破坏环境大。      在秦国,已经有保护环境的概念。      只是有些方面,还是看的不透彻。      比如,郑国渠的修建,只是看到短期带来的各种好处,至于长期的弊端,却是未能看到。      反而是郑国,长期修建水利,秉承道家的思想,从混沌死当中看到修建河渠的危害性,看到草原牧业区变为耕地区,对于关中环境的破坏。      “诏,仲父!”      赵政道。      很快,吕不韦来了。      赵政挥手之下,四周的寺人奴仆等皆是散去,只剩下两人。      赵政道:“仲父,我有一些担忧……”      着,把自己的一些想法,一些担忧出来。      吕不韦听着,也是沉默起来。      刚开始的时刻,还感觉不在意,可渐渐感觉问题很大。      关中地区,呈现农业区与牧业区的争夺,两个区域不断的争夺拉锯。      西周的时刻,定都在关中地区,只是随着人口的增加,农业区的扩大,尤其是北方牧业区变为农业区,生态环境在变差,于是周平王只能迁都到洛阳。犬戎的威胁大,可生态环境的恶化,也是因素之一。      等到周平王迁移之后,大量的周人东迁,导致很多耕地变得荒芜,牧业区在扩大,耕地区在减少。      客观上,生态环境在缓慢的恢复,于是关中区域再次变得肥沃起来。      可郑国渠的修建,又是会将牧业区变为农耕区,增加粮食产量的时刻,也会带来环境的问题,生态破坏加剧。      最多二百年,就的迁都洛阳。      吕不韦沉默着,许久后站起身来道:“大王,必然修建大渠,可灌溉渭水之北。到现在,秦国在变得强大,六国在变得弱。可六国还是很强大,秦国想要灭国,需要漫长的时间,长平这样的苦战未来还会发生,没有足够的粮草,根本无法支撑秦国大战。”      “修建大渠之后,可灌溉渭河以北,大约是三万顷耕地,大约是三百万亩耕地可得到灌溉,亩产至少为十石粟米,每年可谓秦国增加三千万石粮食,扣除民众消耗,每年结余两千万粮食!”      “至于大王的河道淤塞,可定期处理河道泥沙;等到平定六国之后,可减少渭北之地耕地数量,直接化耕地区为牧业区;还有诸多的政策,进行适当的补救,大王不能因噎废食。”      了很多,郑国渠要修建。      赵政也是沉默着。      有些方面,存在吹牛夸大的问题。      亩产十石不可能,可亩产五石还是问题不大的。      至于后期出现问题,减少灌溉区域,某些区域进行退耕,也是可以实行的。      等到秦国统一下的时刻,必然迁移秦国之民前往六国,关中的人口在减少,退耕还林还是可以进行下去的。      未来重要,可还是眼前重要。      不能因为未来的隐患,就是现在裹足不前。      赵政点头道:“可!”      吕不韦松了一口气。      不久之后,郑国开始行动起来,开始进行测绘测量。      测量关中北部的地形,画着精细的地图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