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十九章 有人嫉妒有人恨 (第2/1页)
刘一天此时内心确实是这么想的。 现在外头传扬州什么的都有…… 就是没说小吴王也下地干活的! 朱棪并未了解刘一天心中想法,摆手道:“不知者无罪!起来吧。” “谢王爷!”刘一天爬将起来,却还支支吾吾的想说什么,“那!这这、这扬州……” 朱棪更厌烦道:“行了!你该干嘛干嘛去?本王这儿可没好酒好菜招待你。” “谨遵王命!” 刘一天讪然笑了笑,连退几步,便领着两个随从,逃也似的离开了。 他都没再管杨宪是死是活,鲁明义众人又如何把这知府抬回衙门的。 四天之后,早朝时分。 奉天殿内,朱元璋高踞御座,百官阶下分班而立,静听监察御史禀报各地情况。 轮到刘一天时,只听他语调清朗的说:“小吴王、杨宪署理扬州后……” “不建府衙,营帐也仍用旧物,将一万七千两,全用于给农户返乡安家之用。” 朱元璋一拍膝盖,大声叫“好”,音浪直震穹顶,令百官只觉耳际嗡嗡作响。 李善长、吕昶,汤和、蓝玉,暗自眼神交汇,都感到难以置信。 刘一天再报:“其二。小吴王、杨知府给百姓挑明了一个三年规划……” “其三。他们还责令包括本人在内,各级官兵都必须参与耕种,每人领两亩责任田……” 听到从开耕到收割,都必须官民通力配合,不准雇佣无关人员的条陈之后,百官哗然之声更甚。 刘伯温也诧异极了,感觉这些方法不像是自己那,“十指不沾阳春水”的学生能想出来的。 杨宪!太激进了…… 被小吴王当猴儿耍了! 朱元璋却没想那么多,高兴地站起来,连连拍手叫喊:“好!好!” 刘一天继续说:“小吴王说,昔日陛下攻城拔寨之时,常与众将士歃血为盟……” “扬州开耕之前,也联合杨知府与众同僚、百姓在城隍庙戏台上饮血酒,立壮志!” 当李善长、刘伯温听见扬州民间已经开始流传一句豪言,什么“龙兴之地在钟离,富国兴农看扬州”,他们都感觉很不舒服。 朱棪这个“小吴王”,这是要干嘛? 拉帮结派,另立山头…… 杨宪也傻傻的跟着他作戏! 朱元璋正在兴头上,并不觉着自家老二这样做有什么不妥,他反倒感到很暖心,认为朱棪越来越像自个儿。 他又呼了三声“好”,快步走下丹陛,在众臣面前来回踱步,欢喜道:“你们听见没?杨宪治扬州……” “真是大刀阔斧、一马当先呐!当年将士们攻城拔寨,也不过如此。嘿!开国伊始,百业待兴,首重农桑。” 他特意没有去提朱棪,是照顾着百官的感受,怕一说出来,又要争论得不可开交,把自己现在的好心情给糟践了。 朱元璋抖抖袖子,接着说:“这地里头要长不出粮食来,不但国弱民穷,连岁赋、军费也无着落,甚至眨眼间就民心背离……” “为啥呢?因为百姓吃不饱饭会骂娘,说咱大明新朝,跟前元没什么两样。还不是一样饿肚皮嘛?因此,咱早就在开国之初。” “就把安民、养农,兴国本,视做咱大明的第一要务!是也不是?”他说着,目光顺势落在李善长、刘伯温脸上。 刘伯温点头,投以默默的微笑。 李善长赶忙应道:“正是如此!陛下英明。” “善长啊!着中书省即刻拟旨。”朱元璋当即下令。“褒奖小吴王、杨知府!并将杨宪治理扬州之法。通报全国各地,令各级官府量力而行!” 李善长领旨。 朱元璋又吩咐户部尚书:“吕昶啊!凡杨宪所需的农具、耕牛、稻种等物资,继续优先调拨。但钱就不用再给了,老二朱棪你也甭理他!” 吕昶高呼:“臣谨遵圣命……” “还有。再转告朱棪、杨宪,第一批稻米收获之际,咱还要挟百官同去扬州看看呢!” 朱元璋想了想,环顾四周,笑嘻嘻道:“咱们到时候一块去,喝他一粥稻香粥哇!你们说好不好?” 朝上众人纷纷为之一乐,无论真心或假意的,都跟着朱元璋笑起来。 欢笑声连成一片,回荡在奉天殿中,久久不能停歇。 翻过第二天,内阁。 李善长正伏案审阅着奏折,胡惟庸手持一封函件快步走进来。 稍作沉吟,他问李善长:“相国!户部拨发扬州的物品单子已经初步拟好了。属下看过,数量似乎太大了!如果其他省府知晓,怕是会有‘不均’之议。” 胡惟庸将折子放到李善长面前,低声补充道:“此外,属下对小吴王、杨宪的政绩也颇有疑虑。这里面,会不会有做戏的嫌疑……” “杨宪出自翰林,是刘伯温的高徒。御史台又归刘中丞掌管。巡查御史会不会对杨宪暗中偏爱?而且,陛下为何只字不提小吴王。” 李善长略加思索,才悠悠笑道:“这正是陛下的高明之处!昨日朝会上,陛下对扬州四条政举连叫了五六次好。你道他是在褒奖杨宪的……” “陛下又如何能不了解刘伯温,不了解杨宪呢?惟庸啊!陛下的一言一行,你还须好好惦量。勿须多言,照单如数拨发就是!” 胡惟庸领命,接过盖好朱批的函件,缓步退下去了。他心想,看来这治理扬州要是没小吴王在背后帮衬,陛下是不会对杨宪这么满意的。 三日后,一辆辆牛车驶入已恢复六七成外貌的扬州城,众多百姓夹道欢迎,车上满载着稻种、农具等东西,一样样明晃晃的叫人欢喜。 “看呐!这都是皇上赏赐给我们扬州的。” “真是皇恩浩荡呐!多亏了杨知府……” “王爷和王妃,还有鲁主簿才是功不可没的!” 杨宪、鲁明义等立于府衙石阶上看着,大部分都喜笑颜开,只有知府大人的表情有些不自然。 而此情此景,朱棪、常清雪却没有在场,两人正漫步于河岸边,眺望烟波浩淼的小秦淮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