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903章 来自伊尔库茨克的红发的古谢娃 (第1/3页)
现在,杨明志终于有可以好好打量一下这位自信的红发姑娘。 其实从她刚刚出列的模样,杨明志已经对她有了特别好的第一感受。 可以发散联想的是,这个姑娘有着如此与众不同的发色,年幼时要么被捧得像花儿,要么就总被调皮孩子捉弄。终归她是从一年级学到十年级,尔后还通过大学入学考试,如今也完成了学业。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,她肯定也是经历了十多年的被他人的重点关注。 是啊!这玫瑰一般的秀发也太亮丽了!杨明志举得,自己若不重点关注她,就是对不起她那亮丽的红发。 暂且压住强烈的好奇心,杨明志挺直腰板,以军人的身子走过去,十分英武的站在姑娘的面前。 对比身高,杨明志足足其高了半头。 “同志,你叫什么名字?” “是!局长同志。我是娜塔莎·谢苗诺维娜·古谢娃,来自伊尔库茨克。” “伊尔库茨克?你……你叫娜塔莎。” “嗯?局长同志,我的名字很特别吗?” 姑娘的名字的确非常特别,杨明志听到“娜塔莎”这个词,整个人都为之一振。 她居然叫做娜塔莎! 几天之前,自己在彼尔姆告别了一位娜塔莎,今天的归来又邂逅另一位娜塔莎?这是巧合?还是缘分? 不!没那么夸张。 杨明志的确对“娜塔莎”这个名字非常敏感,但转念一想,身处于这个偏保守的时代,可供俄国父母给女儿命名的备选方案,区区也就一百个而已,而且还高度集中那十几个。 该女性名字的普遍,就相当于男性里的伊万。 杨明志定了定神,继续问:“你来自伊尔库茨克?我知道那座城市,毗邻贝加尔湖,是一个美丽的城市。” 听到局长这么一说,古谢娃也兴奋起来。 “局长?您去过那里吗?” “不,只是乘坐火车路过。虽是只有短暂的逗留,还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。” 杨明志这番实际就是说瞎话,他的确曾在伊尔库茨克逗留过,那短暂的程度和没有去过也没什么区别。 毕竟那一次还是1941年春季,部队集体乘车从远东奔赴遥远的白俄罗斯,自己甚至没有下过军列,只能透过车窗看到火车站内部的些许景象罢了。 但杨明志对伊尔库茨克这座城市是有了解的。 一切,也仅仅是他对那个位面的21世纪的城市有所了解。 在21世纪,伊尔库茨克是人口高达二百万的大城市,几乎容纳了整个州的人口。这不足为奇,广袤寒冷的西伯利亚迫使居民聚族而居,集中住在大城市就是平民最愿意的选择。 在沙俄时代,只有少数平民可以住在城市,恶劣的生存条件让当地人都是艰难苟活。 时代变了!苏俄打赢了内战,打跑的干涉军,尔后苏联又成立,整个联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“进城潮流”。本就人口不少的伊尔库茨克在二十年代开始大规模扩张,而今战争之下,数十万人涌入城市,城市开始了建成后的第二轮,也是最大规模的扩张。 伊尔库茨克的夏季,七月份的最高气温勉强可以达到三十度,城市距离贝加尔湖又特别的近,故而湖畔的一座名为利斯特维扬卡的小城,就成了城市居民的度假胜地,同样也吸引了多国民众来此避暑消夏旅行。 除此之外,他也获悉自己在沼泽地的“化学专家”伊万诺夫,现在已经在伊尔库茨克担任一个军需化工厂的厂长。 伊尔库茨克,东西伯利亚的工业重镇,那是沙俄扩张时期建立的一个军事据点,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贯通,城镇开始快速扩张,而今,因为战争因素,数以十万计的西部居民向本地疏散,城市的人口正快速扩大。 德军的大举入侵促进了苏联的“东部大开发”,完全不需要当局逼迫老百姓向苦寒的西伯利亚移民,如今有一群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正向东方杀来,为了活命,西部难民非常乐意向东方转移。 不过很显然,这个古谢娃定是当地的老居民。 似乎局长非常乐意听听自己的故事,古谢娃内心非常紧张,谨慎的说明自己的由来:“我是西伯利亚矿业大学的毕业生。局长同志您看,我们所有人都是来自同一所学校,我们乘坐火车前往新西伯